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

煙雨九州行(十六) – 霧裡千尋



屋久島南部的鯛之川,水流常年不斷,在入海處形成山海瀑布「トローキ滝」,而在山腰的花崗岩溪谷之中,則是島上第二大瀑布「千尋の滝」(千尋瀑布)。沿著汽車道步行三公里上山,到了停車場旁小山崗上的瞭望台,這裡只能遠眺山谷中的千尋瀑布,意猶未盡,繼續尋找走下河谷的小路,因為按地圖所示,谷中是有小路一直通到瀑布底附近的。

停車場另一邊的小路,前行不久便分岔,左邊通往本富岳的登山口,繼續前行便到另一個瀑布觀景台。本富岳是一塊巨大的花崗岩體,大部份是裸露的巨幅陡峭岩牆,形態有點像黃山的秀峰。由登山口至山頂,來回是三小時,途中還可以見到一棵超過一千歲的古樹「萬代杉」。原定的計劃,是包括了登本富岳的,但山上煙霧瀰漫,在頂上也看不到任何景色,加上看來大雨將至,所以決定不上山,而在千尋瀑布停留多一點時間。果然不久便下起雨來,山頂上降下來的霧氣,亦把千尋瀑布完全淹沒了。

走下溪谷的小路,可能很少人行走,倒下的枯草斷枝沒有人清理,雨水亦把小路變成了一條小山溪。煙雨迷霧之中,看不見任何十米以外的景物,只聽到瀑布傳來的轟隆水聲。小路到了溪邊,霧散開了一點,原來通到瀑布底的路,需要走過一座跨越溪谷的吊橋。吊橋有點殘破,可能是為了防止發生意外,吊橋兩端的閘門都被鎖上了,橋下是滾滾洪流,根本無法涉渡,亦即是說,無法再進一步走近瀑布了。

濃霧進一步散開,從吊橋閘門望向瀑布,可以見到溪谷中一幅垂直的花崗岩牆,夾在兩邊的,也是大幅的花崗岩板,左邊平滑而傾斜,右邊嶙峋而陡直,形成不對稱的V字型溪谷。55米高的千尋瀑布,就像一幅白絹,從岩牆頂瀉落V型谷的底部。因為水勢浩大,瀑水擊起陣陣水氣,差不多飛升至瀑布的頂上,濃霧之中,也分不清到底是山中霧,還是瀑布揚起的水花。

日本的文化,不少是傳承自古代的中國,「千尋瀑」名字的來由,據說也是源自中國古代的長度單位,但是版本也有兩個。「寸、咫、尺、丈、尋、常、仞」等,都是中國古代常見的長度單位,而且都是以人身體的某個部分或某種動作為命名的依據,「仞」和「尋」都是人伸開雙臂的長度,約八尺,「度廣曰尋,度深曰仞」。瀑布左側的花崗岩板,足有千人手牽手那麼闊,所以被命名為「千尋」;但以「千尋瀑」來比喻高瀑,在中國古時也很流行,古詩中就有有「匡廬亦有千尋瀑,無此淩虛碧玉臺」的名句。不過以「度廣曰尋」的傳統看來,前者似乎比較合理。

霧氣縈繞加上陰雨天氣,鏡頭下的千尋瀑布顯得色彩黯淡,周圍的環境,也是灰灰黑黑的調子,不過這樣反而極像一幅水墨的山水畫,別有一番味道。

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